他担任副兵团职,被评正军级,曾说:政策松一点,可能会授中将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1955年,全军开始搞授勋授衔这事儿,对不少将领来说,那可是挺看重的。军衔的高低吧,能直接搅动人心里的那潭水。老话儿说得好,男子汉大丈夫不轻易掉眼泪,但这评衔的时候,有些人可能就绷不住了。

我们听说过不少主动让军衔的故事,但实际上,当全军授予了一千多位将帅军衔时,不难发现,很多人心里还是看重功名和利益的。这挺正常,虽说革命斗争了几十年,但到了和平年代,骨子里的那种对名利、地位的追求就慢慢显现出来了。

王智涛是防空学校的校长,他对自己当前的军级和军衔并不是特别满意。

回忆录里提到,1952年评级别那会儿,我是华东防空司令部的二把手,咱那司令部可是跟兵团一个级别。照这么说,我这副司令不就相当于副兵团级的干部嘛,可为啥最后只给我个正军级的头衔呢?

他想到了几个月之前,自己在“三反”运动里遭人冤枉,被审查了一番,最后还被留下个小问题没解决。就因为这事儿,他被调离了华东防空司令部,转而去了防空兵学校当校长。

军队评级的依据,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还是具体到1952年评级前的情况呢?

看看解放战争那会儿,好多将领当的官儿就能瞧出他们后来的级别。比如说,当过副兵团领导的,像李天佑、韩先楚、王近山、王必成、陶勇这些,后来就被定了副兵团级。而那些当过正兵团领导的,比如王震、杨勇、许世友、杨得志、杨成武他们,自然就是正兵团级了。

那些当过军长的人,会被评定为正军级级别,例如周希汉、李成芳、张达志、秦基伟这些人。

评级时,主要是看解放前的职位,而不是解放后的。

解放前,王智涛就已经是正军职了,为啥他能当上少将,原因挺简单。他心里有数,这得看职位、等级、经验,还得考虑派系里的特殊情况和他立的大功。

王智涛是个军事教育行家,但他上前线的时间不算多。在土地革命那会儿,他主要在后方忙活。到了抗战时期,他有3年时间在前线当旅参谋长,剩下的5年则投身于教育事业。解放战争的时候,他又变成了冀东军区的参谋长,后来还升为了冀察热辽军区的副参谋长。1949年,他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变动,被调到了航校去任职。

战争那会儿,主要就是教打仗的东西。当参谋长呢,虽然也是搞军事的,但不用冲在最前面。就拿郭化若、韦国清他们来说吧,在解放战争时都是管一个兵团的,本来能评上正兵团级干部,可因为他们有段时间在后方工作,最后就评了个副兵团级。

他得到了正军级的评定,说实话,这个级别既可以给中将,也能给少将,具体还得看政策严不严。当初在考虑中将人选时,总干部部提交上来的名单并不是最后。于是,就把原来的名单缩减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。

遇到人员缩减的情况,得全方位考虑,特别是各部门的小团队得顾全。考核的时候,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称心如意。



相关资讯